校外培训任性不再 搭个桌子就上课的“培训班”将走向历史

2019-09-25 14:05

 【2018教育改革小年鉴-校外培训治理】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而言,刚刚过去的2018年堪称史上“最严监管年”,无论是机构、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压力。

教育部公布校外培训整改最新进展显示,截至2018年12月15日,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050所,存在问题机构272842所,现已完成整改256691所,完成整改率94.08%。

在401050所被摸排的校外培训机构中,272842所存在问题,换句话说,不合格率超过60%,毫无疑问,整改是当务之急,更是对学生负责任的行为。

在严厉的监管环境下,对于证照不全或者安全不合格的培训机构,搭个桌子就能上课的“培训班”将走向历史。

监管史上最严!培训机构任性不再

曾经,全国校外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有人租一间民房,聘用2-3个老师,就开班授课了。

这种野蛮生长的校外培训机构因2018年初的一纸通知而“腰斩”。

2018年2月,春季学期伊始,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教基厅〔2018〕3号),集中开展为期一年半的专项治理工作。

这无疑给疯狂生长的校外培训机构当头一棒。

专项治理行动聚焦治理无资质和有安全隐患的培训机构;治理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类超纲教学、超前学等“应试”培训行为;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行为;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不良教育教学行为。

同年3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18〕13号),要求各地加快推进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工作,针对通知中指出的“存在安全隐患、证照不全、强化应试、培训结果与招生入学挂钩、非零起点教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培训机构讲”等问题,逐项分析,尽快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

8月22日,新学年秋季开学前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系统性文件,即《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证照不全、超前培训、超标培训等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明确了“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要求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的关键环节入手,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意见》从场所条件、师资条件、管理条件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重点要求同一培训时段内生均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从事相关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各地全面推行黑白名单和负面清单制度。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强调,《意见》按照边摸排边治理的原则,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

《意见》之下,地方也迅速反应。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北京市教委副巡视员冯洪荣表示,北京市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在各区建立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公布无不良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名单,建立黑名单,公布有安全隐患、无资质和有不良行为的校外培训机构名单。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介绍,上海市取缔了500余所存在较大安全问题或者无资质的办学机构,叫停了15个中小学生学科竞赛项目。

未来网记者梳理发现,2018年,为了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减轻中小学生的课外负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部门共发布了七个相关文件。

2018年11月26日,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应急管理部三部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强调各地要加大跨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坚决查处无证开展培训、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开展学科培训等。同时,通过全国统一的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校外培训机的全过程管理;强化在线培训监管,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吕玉刚认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一个措施就是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

2018年1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全国妇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简称“减负三十条”)。强调要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资格证成为“紧箍咒”,无证者不得上岗

除了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国家还首次明确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教师需持证上岗。

2018年8月31日,秋季开学前一天,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教基厅〔2018〕8号),要求严格掌握教师资格条件。从事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类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教师资格。未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学科类教师应于2018年下半年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经过教师资格考试未能取得教师资格的,培训机构不得继续聘用其从事学科类培训工作。

这一要求主要是针对于当前教育辅导机构师资力量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提高校外培训辅导机构从业人员的门槛。

一石激起千层浪。

校外培训机构老师必须持证上岗的要求引发教培行业一阵惶恐。有业内人士透露,2018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笔试报名人数高达450万人,激增300万。

不少教育培训机构的员工曾透露,如果2018年下半年的教师资格证考不过,可能面临“被离职”。

  

一位教育培训机构员工聊天截图。

这一要求不仅符合公立学校招聘教师的前提条件,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同时,也是对公办教师不得从事校外培训机构的有效监。就算是培训机构的教师从事的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工作,还有育人职责,因此,从事教育教学的人应该满足从教的条件。

《关于切实做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不仅要求教师持证上岗,还要求机构在其网站及教学场所显著位置公示所有学科类培训教师的姓名、照片、任教班次及教师资格证编号。

事实上,很多培训机构都明码标价某公立学校在职名师授课,违背了不允许公办教师到校外补课的规定,极大扰乱了校内教学秩序。

因此,公开授课教师的身份信息便于监管和社会公众监督,净化培训市场。

未来网记者曾在调查中发现,教育部发文后,暑假幼小链接班依然火热,有些甚至一位难求。而且,培训机构主打公立校在职教师。有机构人员直言“不请专业的老师不行,没有在职的老师,家长是不会买账的。”

国家明令禁止公立学校在职教师在校外补课,公立学校教师怎么躲避检查?

北京一家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培训机构的惯用套路:“发工资不打卡,给现金呗,国家就查不到他额外的税收收入。也有很多老师改名换姓,或者拿媳妇爸妈的银行卡,这种情况我们见得太多了。即使被查出来了,就说是来帮忙的,他们也没有证据呀。”

许多网友纷纷感叹,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并公示教师信息,培训机构里或将有一半的老师因无证而下岗。随便应聘培训机构讲师的状况将一去不复返,公立学校教师校内不讲校外的情况将大大改善,培训机构借公办教师名师之名留住用户和敛财的行为也会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当机构教师有了合法身份,培训机构的教学行为得以规范,学生的权益不仅有了保障,盲目报班、甚至被忽悠考证的情况也许会有所好转。

竞赛被叫停,给功利化考证注射一支“清醒剂”

受到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影响的不只是机构及老师,还有学生和家长。竞赛证书不与义务教育阶段升学挂钩了,家长和学生的考证热情还会高吗?

据中国教育学会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其中,竞赛培训占很大一部分,奥赛尤其受家长欢迎,全民学奥数蔚然成风。

不少家长对“五大学科竞赛”,即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竞赛趋之若鹜。

除了“五大学科竞赛”,“含金量”很高的竞赛还有全国小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等,其中一些竞赛项目的报名者高达10万人。据报道,甚至有8岁孩子通过死记硬背,通过基础口译考试。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指出,有些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的竞赛活动存在严重“应试”倾向,或者与招生入学挂钩,明显加重了中小学生的课外负担,严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018年秋季开学后的9月2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全国性竞赛活动,要求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活动,不得转嫁活动成本,做到“零收费”,且竞赛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

  

教育部官网截图

办法指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将被列入清单,每年动态调整一次,清单之外的均不合规。

北京市一位小学生的妈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严控竞赛以后,她就不用为女儿报名奥数杯赛考试了。过去五年,她带着女儿参加英语培训班的CET和KET考试课程,虽然通过了CET和KET考级,但是,真的太累了。“孩子学得很苦,我也很累。”她告诉记者,起初,孩子上英语课,她还坐在教室里听,后来,随着难度越来越高,太多的生僻词令她都听不懂了,她干脆坐到教室外面陪读,一坐就是3个小时。

至于考证的作用,她表示,没觉得有太大的变化,小升初也不一定用得上。

竞赛被叫停、证书不与义务教育升学挂钩,家长花钱、学生拼命考的证书失去了用武之地,社会上的狂热考证热渐渐消退,让孩子们的学习逐渐回归理性。

收费不得超过3个月 面临寒冬考验的培训机构如何活?

除了师资、教学场地不符合标准之外,培训机构还有一个重要的乱象,那就是一次收取至少半年,甚至3年的费用。而近年来曝出的校外培训机构老板携款跑路或者关门停业的消息让教育培训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2018年8月,国办《意见》明确要求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这让很多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有人感叹熬不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北京一家线下英语培训机构的校长告诉未来网记者,如果严格执行上述收费政策,很多机构因为成本开支问题,入不敷出,无法运转,只能关门大吉了。

“不允许教育培训机构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的费用,对排名前10%的有充足资金、有品牌的大机构影响不大。”在业内人士看来,“因为第一,现金流不会断,第二,大机构本来续班率就高,一次三个月和一次六个月区别不大。但是,有的小机构与大部分中等机构的续班率本来勉强,如果不能一次收六个月、九个月,估计又要倒闭一批。”比如原来收9个月的学费,现在3个月收一次。大部分机构续班率50%,6个月只剩下一半的学生,9个月只剩下四分之一的学生了。但是大机构续班率有90%多,到第9个月影响不大。

业内人士透露,有一半的教学质量不高的小机构真的是在亏损或者盈利的边缘,如果按照整改需求,增加生均使用面积,重新装修,加上消防成本,老师报考教师资格证等开支,肯定无法收回成本,所以,只能关闭。

这样的机构,如何摆脱被预收学费“续命”扼住咽喉的状况,安全过冬?

培训行业人士建议机构“提升自身企业的教学及管理能力,保证用户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赢得用户的口碑,只有如此,才能成长为行业中不被复制的企业。”